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上黨校>>黨課教材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張榮臣
【字號 】【論壇】【打印】【關閉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這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分析農村改革發展形勢,所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

  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近兩年以來,由於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並在實踐中提出和實行了許多支援農村、富裕農民、加強農業的政策和措施,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宏觀環境進入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黃金時期”。最近幾年,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創新,有力推進了農業、農村的發展。二是糧食產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糧食供求關系出現轉折性變化,糧食安全問題逐漸緩解。三是鄉鎮企業快速增長,農民就業開始逐漸恢復。四是農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來增幅連續下降的格局,出現了8年以來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況下,農民消費開始活躍,農村市場也由冷趨暖。

  在充分看到“三農”發展的成就以及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制約“三農”發展的因素依然嚴重。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並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等等。這些說明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仍然艱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們一定要從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實現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來看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准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方面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國建立之初的上世紀50年代,我們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但這個“新農村”是相對於舊中國的“舊農村”而言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又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但這個“新農村”相對的是改革開放前的農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是針對在新世紀裡農村建設的新的歷史任務提出來的,面對的是新世紀和新要求。這個新要求或者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就是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這“20個字”的總體要求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又提出了五個大的方面的任務。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准確把握的。

  第一,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是國家“十一五”以至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些年,在城鄉發展方面,由於二元經濟體制等諸多原因,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這不僅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成為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因素。這次中央全會強調,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而農村的發展照樣離不開城市。可以說,我國農村與城市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依賴性正在日益提高,因此,隻有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才能保証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沒有農村的發展,就不會有中國的發展。在過去的城鄉發展中,我們有些偏重於城市,現在則到了該向農村傾斜的時候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應當放在農村的發展上。必須加快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村經濟結構全面升級,逐步建立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新農業結構,為農村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為農民收入增長開辟新的途徑,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工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階段。落實好中央的支農、惠農、富農政策,切實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是當前統籌城鄉發展、做好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

  第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我國“三農”發展的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就是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調整的重點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快畜牧業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等。調整的目標是,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通過農產品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我國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專業化﹔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農村就業結構調整,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在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轉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斷向農村經濟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第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農村改革面廣量大,既包括家庭承包經營的穩定和完善,也包括稅費改革的鞏固和深化,還包括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征用等方面的改革,需要統籌兼顧、重點推進。中央強調,要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要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要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要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第四,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長期以來,政府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較多,而農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較少,致使農村居民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較大差距。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嚴重滯后的問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要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要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逐步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

  第五,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要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辟增收途徑。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應該看到,在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最先開始改革的是農村,貢獻最大的是農民,但目前最困難的仍然是農民。同時,農民是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在一定程度上說,農民不富裕,中國人就不富裕,民富國強就不可能實現。因此,必須多方面採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思想和組織保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的。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採取搞運動的方式,提不合實際的口號,急功近利。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充分發揮帶頭和先鋒模范作用。

  第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戰斗堡壘,是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礎。就拿農村黨支部班子來說,雖然處在最基層,但其發揮的作用卻很大。黨的農村政策要靠他們去貫徹落實,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的大計要靠他們去謀劃,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靠他們去溝通,黨的威信和形象要靠他們去樹立和體現。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對於鞏固黨在農村的領導基礎和執政基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就要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干部執行政策的能力、加快發展的能力、服務群眾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本領,不斷推動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

  第二,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既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新的考驗,又對農村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黨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雙帶”能力強不強,可以說是農村黨員能否體現和保持先進性的關鍵要素,也是黨員先進性能否得到老百姓認可的重要尺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體現在農村黨員身上,就是要學會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排憂解難,協調利益、引導群眾。隻有這樣,才能密切干群關系,才能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持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農村黨員的作用,主要就是要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本領。

  第三,強化農村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農村經濟強不強,功夫全在‘領頭羊’。”團結帶領農民群眾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也是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實踐証明,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必須建設一個團結、堅強、群眾擁護的村黨支部,尤其要選好配強村黨支部一班人。農村的工作復雜而繁重,農村黨組織要全面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支部一班人至關重要。然而支部書記或支部領導班子的素質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我們也不能指望領導班子人員天生都有這種素質,重要的是靠不斷的建設。隻有靠建設,農村黨支部一班人才能成為堅強的領導集體,發揮帶頭人作用。

  總之,隻有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堅持不懈、務實創新地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好,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和模范作用,才能彰顯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才能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和組織保証,才能完成黨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

    來源:《黨課》/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
(責編:王新玲)



期刊雜志  
黨的文獻 中共黨史研究
百年潮 世紀風採
紅岩春秋 黨史博覽
黨史文苑 黨史縱覽
湘潮 北京黨史

最新推薦  
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
開國上將紀念館
經典著作:領導人文集
歷屆黨代會黨章修改變遷
革命先輩網上紀念館
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歷次黨代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紀念館  
黨旗 黨徽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黨章 入黨誓詞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鏡像: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