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農村政策做了哪些調整? |
|
|
|
 |
1978年下半年,安徽、四川農村嘗試包干到戶、到組的生產方式,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979年9月,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因時因地制宜,經營自主。1980年5月,鄧小平發表談話,肯定了一些地方大包干的做法。9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認為包產到戶"沒有什麼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到1983年,全國實行"雙包"的生產隊達到了93%,其中絕大多數實行的是包干到戶。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提出了10項政策措施,目的是給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發展大規模商品生產的規模。黨的農村政策的重大改革,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原則性同調動農民積極性的靈活措施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的道路。(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研究生部 師霞)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