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我國政黨制度的主要標准 |
|
|
|
 |
用什麼標准來衡量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黨內外一些人在我國政黨制度上出現了一些模糊認識甚至是錯誤觀點,認為我國也應像西方國家那樣,實行多黨競爭、輪流執政。產生這種錯誤觀點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西方國家的政黨制度模式作為衡量我國政黨制度的標准。因此,准確把握衡量我國政黨制度的標准,是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前提。
如何衡量我國的政黨制度?黨的三代領導人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側面進行過論述。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指出,“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江澤民同志也強調,“判斷一個國家政黨制度優劣的重要尺度,是看它是否適合本國國情。”在第十九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毛澤東、鄧小平同志的有關論述,第一次系統、完整地提出了衡量我國政黨制度的標准,指出:“衡量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效果著眼,一是看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二是看能否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與優勢﹔三是看能否保持國家政體的穩定和社會安定團結﹔四是看能否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江澤民同志提出的衡量我國政黨制度的標准,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任何一種社會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最終都體現在對生產力的促進上。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特點,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團結穩定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前提,社會動蕩不安、沖突不斷,就無法搞建設,什麼事也干不成。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宗旨和目的,也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實行多黨合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這些標准中,最根本的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從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效果著眼。國情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社會歷史和現實存在的總和,任何政黨制度都是在一定的國情中形成、存在和發展,也都因在國情中失去存在的理由而走向終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無論那個國家的政黨制度,都是一定歷史和社會條件下實踐發展的產物,都必須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
這一標准的提出,為正確認識我國政黨制度的先進性、優越性提供了科學的判斷依據,對於澄清人們在我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上的模糊認識,消除疑惑,明辨是非,自覺抵制西方的多黨制和議會制,更好地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