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孝通(1910—2005) |
|
|
|
|
費孝通(1910∼2005)男,漢族,1910年11月生,江蘇吳江人。1944年加入民盟,民盟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歷任民盟第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並於1986年任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1987年1月在民盟五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主席。歷任民盟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主席。1996年11月26日民盟七屆五中全會接受其辭去主席職務。並推舉其為民盟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任民盟第七、八、九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 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1928年考入東吳大學醫預科,1930年轉入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畢業后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6年赴英,入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學習社會人類學。1938年獲博士學位,撰寫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江村經濟》。同年回國,先后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並負責雲南大學社會學研究室的工作。這期間他深入農村搞實地調查,寫出《祿村農田》、《戰時內地農村勞動力問題》等一系列關於農村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工業下鄉”的主張﹔並對中國社會、家庭結構進行深入研究,發表了《鄉土中國》、《生育制度》,被稱為“中國農民的代言人”。同時,他還積極投身反對內戰、主張團結,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運動中,成為著名的“民主教授”。
費孝通堅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五一口號”,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后,任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專家局副局長。
1978年后,主持重建社會學工作,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多項職務。2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為中國農民脫貧致富出主意、想辦法。80年代初期他為鄉鎮企業的崛起吶喊:1984年發表了《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再探索》、《小城鎮蘇北初探》、《小城鎮新開拓》等文章,引起中共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關注。由於他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獲得了多項國際頒發的獎項: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該年度馬林諾斯基紀念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的赫胥黎紀念獎章。1988年獲“大英百科全書獎”,1993年獲日本亞洲文化大獎,1994年獲該年度拉蒙?麥格賽賽“社會領袖獎”,1998年獲“霍英東杰出獎”。1988年以后費孝通先后對我國西北地區、西南地區、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原經濟協作區、淮海經濟協作區、東北地區、京九鐵路沿線地區等進行實地調查,代表民盟中央就所調查的每個區域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建議,為改善我國的生產力布局、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協調發展提供智力支持。90年代中后期,在繼續進行實地調查的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並結集出版《費孝通文集》(16卷)。
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來源:民盟中央辦公廳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