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全面展開 |
|
|
|
 |
(一)關於對國民黨的統戰工作
中共積極幫助國民黨加強組織建設。首先,中共協助國民黨組成上海、漢口、北京三個市的國民黨的執行部,然后,又相繼建立了浙江、江蘇、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級黨組織。截至1926年1月,全國已有11個省成立了國民黨省黨部,有8個省正在籌建國民黨省級組織﹔全國已有國民黨員14萬人。共產黨員在這些地方黨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對加強兩黨的合作做出了貢獻。6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了擴大執行委員會會議,並通過了《共產黨在國民黨內的工作問題決議案》等文件。文件針對當時我們黨內隻注意國民黨的工作而忽視自己工作的傾向,做出明確的規定,要求積極發展黨員,壯大黨的隊伍,抓緊對黨員和工人的思想教育,不斷提高全黨和工人階級的思想水平。
(二)關於在黃埔軍校和革命軍隊中的統戰工作
經過“二七”大罷工失敗的慘痛教訓,中國共產黨對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和革命武裝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中共積極幫助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並指示各地黨組織選送黨團員和進步青年到該校學習。在軍校急需干部的情況下,中共陸續選派周恩來、惲代英、肖楚女、熊雄、聶榮臻等人到軍校任職任教。中國共產黨幫助孫中山改革了軍校舊的政治機構,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仿照蘇聯紅軍的政治委員制度,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周恩來與廖仲愷、鄧演達等國民黨左派密切合作,制定了政治教育與軍事教育並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針,以達到把學員培養成為具有一定政治覺悟、能立志救國救民的革命軍人的培養目標。周恩來還親自制定了“政治課程訓練計劃”,所設的26門課程,大都由優秀的共產黨員講授。這些政治教育,主要是圍繞反帝反封建這個核心內容,培養學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識來進行。這就從教育內容上較為充分地體現了軍校的統一戰線性質。
為了保証黃埔軍校具有統一戰線性質,加強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還在校內建立了特別支部,在進步學生中積極開展工作,發展黨員,並幫助校內的國民黨組織開展工作。1925年1月,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還成立了“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作為團結全體革命軍人的組織。在中共的領導下,成為中共團結革命軍人的統一戰線組織。
中國共產黨還積極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的創建工作。1925年1月,創立了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借鑒蘇聯軍隊的經驗,結合一軍的實際,制定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從而提高了該軍的革命精神和戰斗力。這年的11月,還創立了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以葉挺為團長的獨立團。
黃埔軍校的創立,為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為后來掃除舊式軍閥、取得全國名義上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共產黨進行武裝斗爭培養了干部,准備了人才﹔一批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國民黨員,在以后的國共斗爭中,對共產黨給予了同情和支持,甚至重新回到人民的懷抱。
(三)廣東境內叛亂的平息與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國民革命聯合戰線的建立和廣東工農群眾運動的日益高漲,引起了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的恐慌。在英國帝國主義的操縱下,以買辦陳廉伯和大地主陳恭受為頭子的廣州商團,於1924年10月10日在廣州發動叛亂,妄圖推翻廣東革命政府,建立所謂商人政府。以黃埔學生軍教導團為骨干組成的革命軍事力量,很快平定了叛亂。
1925年初,廣東軍閥陳炯明乘孫中山在北京看病之機,在英國帝國主義和段琪瑞的支持下,策劃從潮汕一帶進攻廣東革命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下,廣東革命政府於2月1日舉行了第一次東征。在蔣介石、周恩來的率領下,經過黃埔軍校學生軍的英勇奮戰,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打敗了陳炯明軍隊的3萬多人。第一次東征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合作組建新軍隊的勝利,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第一次東征戰斗正酣的時候,表面上擁護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暗中同英國帝國主義勾結,乘機在廣州發動叛亂,妄圖顛覆廣東革命政府。由於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廖仲愷等人堅決主張迅速平定叛亂,東征軍回師廣州,叛亂得以平定,使廣東政府轉危為安。
由於東征軍回師廣州,陳炯明又重新佔領東江,井與另一軍閥鄧本殷同謀,糾集各路反革命勢力,企圖進犯廣州。10月下旬,國民革命軍又舉行了第二次東征。到1926年2月,不僅陳、鄧的反動軍隊主力被殲滅,連海南島也被國民革命軍佔領。至此,廣東全境統一於廣東革命政府管轄之下。這不僅使革命根據地得以鞏固,也為后來的北伐奠定了基礎。
(四)在工人運動中的統戰工作
當1925年5月,上海日商內外棉七廠工人為抗議日本資本家無理開除工人而舉行罷工。15日,日本資本家向工人開槍,打傷10余人,工人顧正紅(共產黨員)被打死。這一事件,激起了上海工人、學生和廣大市民的憤怒,紛紛起來進行斗爭。而日本資本家面對憤怒的群眾,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採取高壓政策,完全關閉罷工的紗廠,妄圖以此脅迫工人停止罷工。5月30日,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2千多學生在租界內進行反帝宣傳,聲援工人斗爭,要求收回租界,隨后又舉行了有1萬余人參加的游行示威。當游行群眾到達南京路租界巡捕房門前時,英國巡捕竟向手無寸鐵的群眾開槍,當場有13人被打死,數十人受傷,造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五卅慘案”激起了上海各界對帝國主義的憤恨。6月1日,在上海爆發了反對帝國主義的總罷市、總罷工、總罷課。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決定公開成立上海市總工會,以李立三為總工會委員長,劉華為副委員長。6月4日,成立了上海工商學聯合會。由於帝國主義對上海總商會的拉攏、破壞,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大資產階級的背信棄義,使這一場反帝統一戰線遭到了破壞,斗爭隻取得了部分的成果。
上海的“三罷”斗爭,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同情與支持,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反帝革命風暴。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是廣東的省港大罷工,即廣州、香港工人的聯合大罷工。1925年6月23日,廣州各界愛國群眾,10萬余人舉行游行示威。當游行隊伍路過沙基時,英國帝國主義開槍打死50多人,打傷100多人,造成了“沙基慘案”。這更激起中國人民的憤怒,香港罷工工人由19日的10萬人激增至25萬多人,其中有13萬人返回廣州。
中國共產黨為加強對運動的領導,成立了罷工委員會。蘇兆征被推選為委員長,鄧中夏、陳延年等參加了罷工委員會的工作。在領導省港大罷工當中,中共成功地運用了統一戰線的策略:其一,加強廣州工人和香港工人內部的大聯合、大協作。其二,爭取國民黨、國民政府的支持。聘請廖仲愷為罷工委員會顧問,罷工工人支持國民政府,得到了國民政府在政治上、活動經費方面和居住條件方面的支持。其三,派人下鄉發動農民,組織農民協助工人封鎖海岸,查禁日貨等,以加強工農的聯合。其四,在政治上團結廣東資產階級。在經濟上保護其利益,爭取他們同情工人的斗爭。其五,對華僑的商務活動,給予方便,爭取華僑支援工人的斗爭。中共運用上述統戰策略,擴大了反帝聯合戰線,使罷工斗爭持續16個月之久,在我國工運史上是罷工時間最長的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不僅使香港一度財政收入銳減,公共事業癱瘓,變成了“死港”、“臭港”,蒙受了很大的打擊,而且大長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志氣,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威望。
此外,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還在少數民族中,在倡導召開國民會議、抵制段琪瑞策劃善后會議等斗爭中,做了大量的統戰工作,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