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召開“八七”會議,糾正右傾錯誤 |
|
|
|
 |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建立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反革命政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僅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就有31萬人慘遭殺害,共產黨員達2.6萬多人。許多黨員同黨組織失去聯系,一些不堅定分子公開宣布脫黨,投降敵人。黨員人數由6萬人銳減至1萬多人,國共兩黨關系由合作變為對抗,黨的組織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工人、農民運動走向低潮。民族資產階級脫離了革命統一戰線,使這個戰線中隻剩下工人階級、勞動農民和貧苦的城市小資產階級。革命已進入低潮,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面臨嚴峻的考驗。
為了徹底清算並糾正大革命以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健全、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制定新的形勢下黨的戰略、策略方針,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全黨同志的強烈要求,於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簡稱“八七”會議)會議由7月下旬參加了中央常委會的領導工作並負責此次會議籌備工作的瞿秋白主持。參加會議的有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團中央委員、中共地方代表等22人,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等人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系統地揭露和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對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統一戰線工作的經驗教訓作了深刻的總結,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中央的領導,選舉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等組成黨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毛澤東、周恩來等被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最近農民斗爭的議決案》、《最近職工運動議決案》、《黨的組織問題議決案》等重要文件,確定了新的戰略方針和斗爭策略。主要是:
(一)確定了以武裝暴動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和屠殺政策的方針
《告全黨黨員書》指出,蔣介石是革命的叛徒,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蔣介石所領導的反革命資產階級為人民之公敵﹔汪精衛控制的武漢政府已變成軍閥政府,與蔣介石毫無差異。《最近職工運動議決案》指出,工人階級時刻准備領導並參加農民暴動,以鄉村農民之勝利為依據,推翻反革命政權。《最近農民斗爭的議決案》指出,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應當在極短期間調最積極的、堅強的、革命性穩定的、有斗爭經驗的同志到各主要省去做農民暴動的組織者。毛澤東在會議的發言中,強調黨要以主要力量領導武裝斗爭,用槍杆子奪取政權。會議同意了他提出的到群眾基礎較好的鄂贛粵地區發動秋收起義的意見。
(二)決定開展土地革命戰爭
會議強調指出:“土地革命是中國的資產階級民權革命的中心問題”,“是中國革命新階段的主要的社會經濟之內容”。黨必須領導千百萬農民群眾自下而上的解決土地問題。在《最近農民斗爭的議決案》中,在政策上做出如下一些規定:農村運動的主要力量是貧農,沒收大地主及中小地主和族祠廟宇的土地,分給佃農及無地的農民。對於小地主則實行減租,租金率由農民協會規定。這次會議明確地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直接聯系起來,從此,開始了共產黨領導的歷時十年土地革命戰爭。
(三)確定了黨的中心工作的轉移
在《告全黨黨員書》中指出,黨要繼續堅持和發展革命,必須把著眼點轉向發動工農是共產黨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組織工人群眾並指導他們的斗爭。“必須與工會農會建立密切的關系。指導他們,使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這方面去。”同時也要與國民黨左派、下層群眾、下層組織聯合。這標志著共產黨把主要做國民黨統一戰線工作轉向發動工農群眾上來,掌握統一戰線的領導權。
“八七”會議是中共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在中國革命最困難、最危急的緊急關頭,堅持了革命的方向,迅速扭轉了革命危機的局面,對恢復和發展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黨中央的緊急會議反對了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大進了一步。”但這次會議在反對右傾錯誤的同時,沒有注意防止“左”的錯誤,反而助長了冒險主義和命令主義的傾向,為后來的革命斗爭埋伏下了一個禍根。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