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界統一戰線的建立、左翼文化運動的發展 |
|
|
|
 |
毛澤東同志指出:“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就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黨歷來在重視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的同時,始終把文化斗爭的統一戰線置於革命的重要位置上。國民黨新軍閥掌握政權后,在對工農武裝力量和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圍剿”的同時,發動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禁止出版進步書刊,破壞進步文化團體,瘋狂迫害進步的文化工作者。他們大力宣傳封建專制和法西斯文化,欲使中國變成無聲的文化沙漠。中國共產黨團結和組織文化界進步人士,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文化新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傳播了進步思想,鍛煉出一支堅強的革命文化隊伍,有力地配合了當時的革命政治斗爭和武裝斗爭。
在蔣介石“四一二”叛變后,一大批革命的文化工作者陸續聚集到上海,使上海成為這個時期的革命文化中心。1927年冬,由蔣光慈、錢杏屯、孟超等人創辦了太陽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李初梨等人創辦了創造社。這兩個革命文學團體的成員雖然大多數是共產黨員,但他們無論在政治經驗、馬列主義水平,都處於幼稚階段,加之受國際、國內“左”傾情緒的影響,表現了較為嚴重的急躁情緒與宗派主義情緒,特別是對“五四”以來有成就的進步文化人士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甚至持貶低和否定的態度,視為異己力量進行攻擊,魯迅、茅盾等人也對這兩個團體的某些主張提出過尖銳批評。為了加強黨對國民黨統治區文化戰線的統一領導,團結和組織廣大的進步文化工作者反對國民黨的文化“圍剿”,1929年下半年,中共江蘇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成立一個統一的文化界組織的指示精神,在上海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1930年初,我黨根據進步作家統一自己組織的要求,在“文委”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經過多次醞釀和討論,於3月2日在上海召開大會,正式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魯迅、沈端先(即夏衍)、馮乃超、錢杏屯、田漢、鄭伯奇、洪靈菲七人為常務委員,並決定成立馬克思文藝理論研究會、國際文化研究會、文藝大眾化研究會等機構,創辦《萌芽月刊》、《拓荒者》等刊物。
在“文委”的領導下,又相繼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和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為便於統一領導這些組織和團體,“文委”於1930年10月,在上海成立“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簡稱“文總”)。參加“文總”的共有八個左翼文化革命團體,其中陣容最大、最為活躍、最有影響力的是“左聯”和“社聯”。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及其所屬團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團結和爭取了大批左翼文化工作者,同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鍛煉造就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隊伍。而魯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毛澤東譽為是“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