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
|
|
|
 |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大眾、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以極大的努力,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向“全國各報館,各團體,各軍隊,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暨全國同胞們”發出《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通電嚴正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通電呼吁:“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建筑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同時,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紅軍領導人致電蔣介石,表示願意“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
1937年7月8日周恩來率領代表團同國民黨談判。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交付蔣介石。蔣扣壓沒有公布。7月17日,周恩來、博古、林伯渠同蔣介石、邵力子、張沖在廬山繼續談判。在談判中,蔣介石承認陝甘寧邊區,同意紅軍編為三個師,但在紅軍和蘇區的管轄、每個師的參謀長和政訓主任由哪方選派等問題上,雙方各執已見,互不相讓,使談判陷入僵局。8月9日,周恩來、朱德、葉劍英飛赴南京出席國防會議,同時與國民黨繼續談判,仍未達成一致意見。這時,日軍在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使國民黨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統治受到嚴重威脅。在全國人民抗日運動的推動下,蔣介石表示同意紅軍改編和設立總指揮部。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公布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2日又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陝北洛川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關於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的報告。大會通過了毛澤東為中共中央宣傳部起草的《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的宣傳鼓動提綱,向中國國民黨、全國人民、全國各黨派、各界各軍,提出徹底戰勝日寇的十大救國綱領。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周恩來發布命令,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總參謀長,左權任副總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三個師:
師名 師長 副師長 參謀長 政訓處 說明 主任 副主任 第一一五師 林彪 聶榮臻 周子昆 羅榮桓 蕭華 以紅軍第一方面軍為主
第一二〇師 賀龍 蕭克 周士第 關向應 甘泗淇 以紅軍第二方面軍為主
第一二九師 劉伯承 徐向前 倪志亮 張浩 宋任窮 以紅軍第四方面軍為主
9月6日,陝甘寧蘇維埃政府改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林伯渠任主席,張國燾任副主席。
在全國抗日形勢的推動了,在中共的督促下。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於9月22日﹔向全國公開發表了共產黨於7月15日遞交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宣告當此國難極端嚴重、民族生命存亡絕續之時,“我們為著挽救祖國的危亡,在和平統一團結御侮的基礎上,已經與中國國民黨獲得了諒解,而共赴國難了。”《宣言》提出,爭取中華民族之獨立、自由與解放,發動民族革命抗戰﹔實現民權政治召開國民大會,以定憲法與規定救國方針﹔實現中國人民幸福與愉快的生活等制三項基本要求。重申中共為實現國共合作的四項諾言:願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宣言》光明磊落,堅持抗日,顧全大局,委曲求全的精神,受到各方面的稱贊。
蔣介石於9月23日發表了《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指出了團結救國的必要,表明了他的抗日立場:“集中整個民族力量,自衛自助,以抵暴敵,挽救危亡。”至此,從反蔣抗日、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標志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受到全國人民和民主黨派的熱烈歡迎。它的偉大意義,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這將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將對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但這次國共兩黨的合作,是雙方都有軍隊、政權的合作,是既無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又無兩黨見諸於文件的共同遵循的共同綱領。這些特點,必然會造成統一戰線中的矛盾和沖突,必然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尖銳復雜的斗爭局面。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及每個黨員,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努力,又要在統一戰線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上的獨立性,爭取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