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初期國共兩黨的合作抗日 |
|
|
|
|
中共中央先后在1938年3月1日、3月25日,兩次致電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陳述關於鞏固和擴大各黨派團結、健全民意機構、動員組織民眾、繼續擴大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續擴大與鞏固國民革命軍、繼續改善政治機構,組織抗戰的經濟基礎等意見。
在中共和廣大人民的呼吁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建立國民參政會,於1938年4月公布了《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要求“政府對內對外之重要施政方針,於實施前,應提交國民參政會決議”﹔但是又規定,參政會的決議案,必須經國防最高會議通過才能有效。雖然它在實際上僅是一個咨詢性質的機構,但它畢竟是向民主政治方面的一個進步。中國共產黨對此表示歡迎。
毛澤東、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陳紹禹、秦邦憲、鄧穎超等七人,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議員,除毛澤東外,其他六位都出席了這年7月在漢口召開的第一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大會。中共和其他民主黨派、愛國人士緊密團結,提出了許多有利於抗日的提案和建議。大會宣告:“動員一切物力、人力,為自衛、為人道,與此窮凶極惡之侵略者長期抗戰,以達到最后勝利之日為止”﹔各黨派要“舍小異而趨大同,翊贊統一,共同救國”﹔在政治上要樹立民主政治的基礎﹔在經濟上要增強生產,加速建設。這些,都表明參政會在促進民主政治方面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國共兩黨建立統一戰線后,國民黨對日本的侵略由不抵抗轉為抵抗,對共產黨由剿滅轉為聯合﹔共產黨也由逼蔣抗日,改為聯蔣抗日,使抗戰初期兩黨有比較密切的軍事合作和政治合作。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國民黨政府軍在正面戰場進行了平津、淞滬、忻口、徐州和武漢等戰役。平津戰役是正面戰場進行的第一大戰役,第二十九軍10萬將士英勇抗擊日寇。淞滬戰役中,70萬國民黨政府軍抵御日軍30萬人進攻,堅守上海三個月,殲敵4萬多人。武漢保衛戰,國民黨政府投入兵力100萬,戰斗四個半月,使日軍遭到打擊,為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創造了條件。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和一二二師師長趙登禹在南苑戰斗中以身殉職,謝晉元等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等,都為中華民族增添了光輝。
(一)國共兩黨在軍事上的合作
1.平型關與忻口戰役。1937年8月,日軍重點進攻山西。9月攻佔大同。10月分東、北兩路准備合攻太原。閻錫山計劃在平型關與日軍會戰,希望八路軍配合。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1000多名,擊毀敵人汽車100多輛,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給日軍的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以沉重打擊,取得了全國抗日以來第一個大勝利。平型關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八路軍在平型關的勝利,使國民黨軍隊為之振奮。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和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等人決定在忻口阻擊東、北兩路合圍太原的日軍。調集8萬多兵力,由衛立煌任前線總指揮,黃紹竤負責阻擊娘子關方向之敵,周恩來經中共中央用意,攜帶電台隨閻錫山行動,以協調八路軍與友軍聯合對日作戰。
會戰之初,閻錫山、衛立煌、程潛、傅作義等人,根據日軍三路推進態勢,擬將主要兵力放在代縣、忻口正面阻擊。周恩來根據地形和八路軍作戰經驗,提出應以小部牽制正面之敵,大部誘敵,側面出擊,消滅敵人等一整套作戰計劃。閻錫山等人均表贊成,並下令執行。周恩來還同他們商定:為了統一指揮各參戰部隊,右翼晉軍十個團歸朱德、彭德懷指揮,中路歸衛立煌指揮,左翼由晉軍將領楊愛源指揮。忻口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經過半個多月的激烈陣地爭奪戰,打死打傷日軍兩萬余人。第九軍軍長郝夢齡,五十四師師長劉家祺壯烈犧牲。參戰的八路軍,認真執行計劃,獲得許多勝利。比如,一二O師一次摧毀敵運輸車500多輛,殲敵500多人﹔一二九師夜襲陽明堡,燒毀敵機24架,使日軍失去了空中控制﹔一一五師一度收復繁峙、蔚縣、曲陽等城鎮。忻口戰役是抗日戰爭初期,國共兩黨在軍事上互相配合,抗擊日軍的一次很有影響的戰役。
2.台兒庄戰役。1938年3月上旬,白祟禧奉命去徐州協助李宗仁作戰之前,曾請周恩來、葉劍英商談作戰方針。當時周恩來、葉劍英建議:津浦線南段應採取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的聯合行動,使日軍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的日軍﹔徐州以北應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方針,守點打援,以達到穿插分割、各個擊破的目的。白對此建議非常贊賞,並在后來照此實行了。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副司令長官白祟禧指揮40萬國民黨軍隊,搶在敵人之前佔領了台兒庄和運河渡口,並以主力繞至臨沂、繹縣之間,對日軍礬谷、板垣兩個精銳師團8萬多人分割包圍。經過激烈戰斗,擊潰日軍兩個師團﹔殲敵l萬多人。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的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所取得的重大勝利。
3.敵后游擊戰爭。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但由於不發動群眾,實行片面抗戰,到1938年初整個華北六省幾乎丟光。抗戰僅一年零三個月時間,正面戰場就從平、律、滬退到武漢和廣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一方面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作戰,一方面在敵后深入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運動戰,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
在華北地區,一一五師深入敵后,在晉察冀邊區開展游擊戰爭。1937年11月7日成立以聶榮臻為首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1938年1月11日,成立了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這是敵后誕生的第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性質的民主政權。1938年4月,冀中又成立了行政主任公署,建立了冀中抗日根據地,使山區和平原連在一起。
1937年9月,八路軍一二O師在賀龍、關向應領導下,開展雁北游擊戰,11月16日在雁門關南,伏擊日軍汽車560多輛。1938年2月,該師收復寧武、神池等七個縣。建立晉西北抗日根據地。8月,派李井泉支隊深入大青山,建立了大青山民主根據地。為晉綏邊區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37年10月,在劉伯承、徐向前等人率領下,八路軍一二九師進入晉東南,發動了七亙村、黃崖底連續伏擊戰,殲滅日軍1300多人,繳獲戰馬1000多匹。建立了太行、太岳兩個抗日根據地,並派徐向前帶部隊進入冀魯豫大平原,逐步發展為晉冀魯豫抗日報據地。當山東的韓復榘潰退時,中共山東省委組建八路軍山東縱隊。
1937年10月,國共兩黨協議,將湘、贛、閩、粵、浙、鄂、豫、皖等八省十三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政治委員兼副軍長,張雲逸、周子昆分別擔任正、副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下設四個支隊,1萬多人。陳毅、張鼎丞、張雲逸、高敬亭分別為支隊司令員。1938年春,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后創立和發展了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江等敵后抗日根據地。
在八路軍、新四軍向敵后進軍的同時,共產黨人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抗擊日軍數十萬人難以入關南下,漢、滿、朝鮮各民族的抗日戰士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軍和新四軍對日軍作戰1500余次,殲敵5萬多人,牽制敵人兵力30萬人以上,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作戰。
(二)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提出抗戰戰略方針
國共兩黨在對日作戰上,存在著根本的分歧。中國共產黨滿懷勝利信心,准備長期戰斗。而國民黨在抗戰開始時,是“亡國論”﹔全面抗戰后,當取得一些勝利時,“速勝論”又佔了上風。在中共內部,也有一些人存在著盲目樂觀和輕敵思想,認為不出四年就能打敗日本,因而輕視抗日戰爭中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忽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擴大。為了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進一步澄清黨內外在抗日戰爭問題上的錯誤思想,提高廣大人民的抗戰勝利的信心,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於1938年5月發表了《論持久戰》一文。毛澤東從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的總根據出發,對中日雙方相互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作了進一步的分析。指出:由於敵強我弱,決定了中國不能速勝﹔日本對中國進行的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侵略戰爭,而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戰爭的性質決定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必然失敗和中國必然獲得最后勝利﹔日本國度較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經不起長期戰爭,而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在國際上是失道寡助,中國則是得道多助。這四個基本特點,決定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勝戰,抗日戰爭是這四個互相矛盾的基本特點的比賽,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日本隻能橫行一時,不能橫行到底﹔中國決不會亡,最后勝利必然屬於中國。
基於對抗日戰爭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分析,毛澤東進一步科學地預見了整個抗日戰爭發展的具體過程是三個階段:戰略防御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他還指出: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是中國能夠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三個條件,而“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論持久戰》一書,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軍事理論著作。它以令人嘆為觀止的邏輯力量和驚人的科學預見,揭示了抗日戰爭的內在規律,並指明了中國人民爭取勝利的道路,從而在思想理論上武裝了全黨和全國人民,極大地堅定和增強了全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而斗爭的決心和信心,對於指導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具有重大意義。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