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計劃地開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資產階級分子改造 |
|
|
|
 |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過程大體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建國后到1953年。主要採取初級形式國家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對所得的利潤,採用“四馬分肥”的辦法,其中給資本家支付一定的利潤是作為進行贖買的一種手段。
第二階段:1954年到1955年下半年。在推行初級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的同時,開始轉入實行個別企業公私合營的階段。1953年底,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全國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會議提出要在今后若干年內(大約兩個五年計劃),將雇工十人以上的私營工業基本上納入公私合營軌道。會議還確定1954年的方針是:“鞏固陣地,重點擴展,做出榜樣,加強准備。”會議討論制訂了《中財委(資)關於有步驟地將有十個工人以上的資本主義工業基本上改造為公私合營企業的意見》,上報中央。
在引導資本主義工業實行加工、訂貨、包銷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程中,由於原有企業歸資本家所有,企業的經營管理仍按資本主義方式進行,因此,公私矛盾、勞資矛盾等都不好處理。為此,1954年9月,政務院第223次會議通過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條例》闡明了在合營企業中公私雙方的地位,規定了合營企業利潤分配原則,其中股東的股息紅利加上董事、經理和廠長等酬勞金,共可佔到全年盈余總額的25%左右。這個《條例》的制定,使得公私合營工業有章可循,對實現公私合營有重要作用。
《條例》頒布后,各大城市有計劃地開展了擴展公私合營的工作,採取逐個企業合營的方式擴展公私合營,又稱之為“吃蘋果”式的合營。由於中國的資本主義工業企業大戶少,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採取“先吃蘋果”的個別企業合營的做法,打亂了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內部聯系,造成了已合營戶與未合營戶、大戶與中小戶、國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的諸多矛盾,導致不少私營工業停工關門的現象。1954年12月,國務院“八辦”和地方工業部聯合召開第二次全國擴展公私合營計劃會議。會議伊始,各地代表集中反映了私營工業中生產嚴重困難的情況,認為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不但工人不滿,資本家惶恐不安,而且連擴展公私合營的工作也難以進行。“八辦”副主任許滌新(主任是李維漢,其時在蘇聯治病)向周恩來、陳雲作了匯報。鑒於這一問題的緊迫性,會議遂轉為研究私營工業生產安排問題。12月31日,陳雲副總理就此問題發表了講話,確定了統籌兼顧、調整公私關系的方針,對各類性質的企業實行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對待國營企業和私營企業,既要有所不同,又要一視同仁。要求國營讓出一部分原料和生產任務給私營企業,以維持私營企業生產﹔加強加工訂貨的計劃性,按私營工業產品類別歸口管理,一條鞭管到底。這樣,不但緩和了資產階級人士的緊張情緒,也推動了改造的順利開展。
第三階段:從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這一階段是從個別企業公私合營逐步轉為以全行業公私合營為主的階段。這種按行業,不分大、中、小企業同時合營,又稱之“吃葡萄”式合營,形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高潮首先從北京開始,之后是上海、天津,並發展到全國。面對全國各地的私營工商業者敲鑼打鼓要求批准公私合營的形勢,中央隻好改變原來制定的在今后兩年內分期分批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計劃,採取一次批准,全面合營,先收編,后改組的做法。到1956年底,私營工業人數的99%,私營商業人數的85%,參加了全行業公私合營。至此,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