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主教、基督教開展“三自”愛國運動 |
|
|
|
![](/img/2006cpc/2j/zz_a_07.jpg) |
我國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其中,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是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擴張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天主教、基督教的傳教士憑借不平等條約,以特權享有者的姿態進入中國內地,恣意欺凌中國人民,借傳教之名,行政治活動之實,甚至控制中國的天主教、基督教。建國后,中國共產黨明確指出,要使中國天主教、基督教擺脫帝國主義政治影響,割斷與外國教會的聯系,把這兩大宗教變成由中國人自治、自養、自傳的宗教事業。
1950年5月,基督教愛國人士吳耀宗等一行到北京,周恩來同他們進行了四次談話。其談話的主要內容是:宗教團體本身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建立自治、自養、自傳的教會。宗教團體要擺脫帝國主義控制,肅清帝國主義影響。周恩來又指出:唯物論者同唯心論者,在政治上可以合作,可以共存,應該互相尊重。我們可以在《共同綱領》的基礎上實行合作。我們的統一戰線要擴大,其界線要看是否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割斷了聯系。
中國共產黨關於獨立自主辦教會的主張,得到中國天主教會和基督教會中廣大愛國教徒的熱烈擁護。1950年7月,吳耀宗、劉良模等40人聯名發表了《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的宣言,號召全中國基督教徒擁護《共同綱領》,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同時還提出在最短時期內完成自治、自養、自傳的任務。《宣言》發表后,得到廣大愛國的基督教徒的積極響應,截至1952年底,在《宣言》上簽名的就有37萬人之多,佔中國基督教徒總數的60%。
在中共川北地委的積極推動下,四川省廣元縣的天主教神甫王良佐和500余名教徒聯合發表了《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主張中國天主教與帝國主義者割斷各方面的關系,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天主教革新運動的號角吹響后,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於1951年1月17日舉行了茶話會,邀請華北地區的天主教人士40余人座談天主教革新問題。會上,周恩來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天主教的政策,號召廣大愛國的天主教徒積極參加天主教的革新運動。此后,中國天主教界的愛國運動從四川迅速發展到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地。
為了推動宗教團體的反帝愛國運動和“三自”運動,加強中國政府對宗教事務各方面的工作,1951年1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規定:在黨內從中央到分局組織宗教問題委員會,負責指導及研究有關宗教、首先是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問題的政策方針﹔在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和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的文教委員會下設立宗教事務處,統一辦理及研究有關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等宗教政策的工作。同年3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積極推進宗教革新運動的指示》,肯定在全國范圍展開的基督教、天主教的革新運動,是一個有重要政治意義的群眾運動。這個運動的重要目的,是肅清帝國主義對我國侵略的影響,是反帝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各地應予積極引導”。
針對宗教界反動分子和頑固分子宣揚的所謂“宗教是超政治的”、“革新就是裂教”等謬論,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革新運動中的宣傳原則的指示》,指出愛國與信教並不矛盾,一個善良教徒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
為了進一步支持和推動中國天主教、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發展和鞏固宗教界的反帝愛國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於1953年11月召開了全國宗教工作會議,會議要求健全黨和政府的宗教工作機構,把基督教、天主教的工作做得更好。與此同時,各級人民政府積極幫助基督教、天主教解決了一些重大問題:第一,堅決同破壞“三自”愛國運動的敵對勢力作斗爭,使中國教會的領導權開始轉移到愛國的宗教界人士手裡,從而推動“三自”愛國運動更加深入地發展。第二,接辦教會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對接受美國津貼的宗教團體,完全改由中國教徒自辦。同時,對中國天主教、基督教在自治、自養、自傳中遇到的暫時困難,政府給予支持和幫助。第三,支持建立全國和地方教會愛國組織。在開展"三自"愛國運動的過程中,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愛國積極分子,為建立愛國宗教組織奠定了組織基礎。1954年7月12日到8月6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基督教全國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選舉吳耀宗為主席。1957年7月15日到8月2日,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天主教代表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選舉皮漱石總主教為主席。第四,自選自聖主教。建國前,中國天主教絕大多數教區均由外國人擔任主教。外籍傳教士離境后,全國143個教區中有120個教區主教空缺,影響正常教務的開展。因此,中國天主教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和自選自聖主教,使中國天主教的“三自”愛國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