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光彩事業”的出現 |
|
|
|
|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揚了我們黨重視統一戰線的優良傳統,始終把統一戰線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1990年、1993年連續兩次組織召開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事關統一戰線大局的、具有長期指導意義的重要文件,豐富和發展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加強了黨對統一戰線工作的領導。黨的十五大以后,全黨重視統戰工作的局面,得到了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各界興起了學習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的高潮,加深了對新形勢下統一戰線特殊重要性的認識,深入調查研究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統戰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切實加強了黨外代表人士和統戰干部隊伍建設,圍繞黨、國家的大局和中心任務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有影響有實效的活動,堅持了統一戰線的正確方向,全面活躍了各個領域的統戰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下發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貫徹落實的實施意見。中央和各級地方黨委與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代表人士的民主協商會、座談會、情況通報會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凡屬國家的大政方針、重大問題和重要人事安排方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都在出台前及時同各民主黨派協商,聽取意見﹔中共中央全會精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態勢、外交形勢等重大情況,都及時向他們通報。據統計,黨中央、國務院從黨的十四大到1998年初,共召開這類會議近一百次,促進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保証了黨和政府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以后,中央有關黨政部門對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又採取了一些新的舉措。
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在人大、政協、政府及司法機關中任職比例擴大,一大批德才兼備、符合干部"四化"條件的黨外干部走上各級領導崗位,進一步發揮了參政議政的作用。在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九屆全國政協,黨外人士安排比例,均達到了中央規定的要求。在政府部門黨外干部安排工作中,縣處級以上黨外干部總人數增加至7340名,比1993年換屆時增加1206,增長了16%。黨外人士在省部級機關擔任領導職務的有49人,擔任地廳級領導職務的340人,擔任縣級領導職務的有1745人。安排黨外領導干部的單位數量也增加了。
中央和各級政府、司法機關還先后聘請了相當數量的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擔任特約檢察員、監察員、陪審員、審計員和教育督導員,初步建立起特約人員的工作制度和規范,從而拓寬了政府部門、司法機關中黨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的領域。
民主黨派的自身建設得到加強。1997年底,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宗教團體和有關人民團體的各級組織基本順利完成了跨世紀的換屆工作,實現了干部的新老交替。一大批經過培養選拔的新一代黨外代表人物得到任用,各民主黨派的中央領導班子充實了新的力量,各自的組織在鞏固的基礎上走上了正常穩步發展的軌道。到1997年底,八個民主黨派成員總數已達41萬人,地方組織1716個,基層組織25800多個。
隨著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推進和發展。
(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黨外人士在經濟建設、科技咨詢、智力支邊扶貧、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新的貢獻。截至1994年底,各民主黨派共成立各類咨詢機構1500多個,向社會各界提供咨詢服務項目1.23萬項﹔共開辦各類學校、培訓班、進修班近7萬個,培訓總人數170多萬人次﹔協助引進資金人民幣近10億元,美元超過9億元,港幣8億多元。各民主黨派還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圍繞三峽工程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貧困地區扶貧開發項目進行調查研究、獻計獻策,促進了宏觀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工商聯是黨領導下的以統戰性為主,兼有經濟性,民間性的人民團體。近年來,各級工商聯組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工商聯工作的文件精神,積極發展吸收非公有制企業、團體和個人會員入會,採取多種形式,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進行“愛國、敬業、守法”的教育,聽取並反映他們的正確意見、建議,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已成為黨和政府聯系非公有制經濟的一個橋梁。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十五大后,非公有制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截至1997年底,全國私營企業總數已達96萬多戶(其中投資者207.18萬人,雇工1145.08萬人,佔全國城鄉從業人數的1.94%)。全國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達5140.12億元,戶均注冊資本53.5萬元,其中注冊資本100萬元以上私營企業86.5萬戶,5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1.01萬戶,雇工百人以上的私營企業5699戶。
從個體工商戶情況看:1997年底全國共有個體工商戶2850.9萬戶,從業人員5441.9萬人,注冊資金2574億元,共實現總產值4552.7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4萬億元。個體工商戶產業結構同樣以第三產業為主,但第一產業發展迅速﹔城鎮個體工商戶發展較快,成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有效途徑。
1994年4月,劉永好等十名私營企業家聯名向全國私營企業家發出了《讓我們投身到扶貧的光彩事業中來》的倡議書。提出到“老、少、邊、窮”地區開發資源、興辦企業、培訓人才,為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動一份真情,獻一份愛心,做一份貢獻。倡議書發出后,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贊揚,贏得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全國廣大私營企業家的熱烈響應。江澤民為光彩事業題詞:“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促進共同富裕。”稱贊“此件事很好!”隨后,成立了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的王兆國擔任會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相繼成立了類似的促進機構,配備了工作人員,形成了全國性的組織網絡,發揮了很好的組織、推動、協調作用。截至1998年7月1日,全國參與此項事業的民營企業家達2669人,實施項目3589個,其中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15個,到位資金75.35億元,貿易總額42億元,培訓人員32.97萬人次,捐助辦學或公益事業6.59億元,幫助153萬人脫貧﹔初步形成以“京九沿線”、“三峽庫區”和全國各地重點項目相結合的“一線、一片、多點”的布局﹔內容已由最初的“開發資源、興辦企業、培訓人才”擴展到貿易、基礎建設﹔參與者已從大陸擴展到海外。可以說,這項事業是“方興未艾”,它的“光彩”將與日俱增。正如李瑞環所指出的:光彩事業體現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活動﹔是惠及百姓、功在千秋的事業,既是一種經濟行為,又是一種充滿感情的道德行為,是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的回報,對人民的奉獻。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