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永順:吃苦耐勞是工人的本色 |
|
|
|
 |
吃苦耐勞是工人的本色。
我這匹“馬”不算老,還能“拉套”。我隻要還能動彈,就要上山造林,為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多栽幾棵樹!
——馬永順
[馬永順簡介]
馬永順,86歲,原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林業局工人。1959年在全國群英會上,周總理緊緊握住馬永順的手,親切地說:"你們林業工人,不但要多生產木材,支援國家建設,還要多栽樹,搞好綠化,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打那以后,馬永順就想著要把自己伐的36500棵樹木補上。每年春季造林他總要擠出時間上山栽樹。
一個人要義務栽這麼多樹,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82年馬永順退休了,還差8000棵沒有栽上。他暗下決心要把這筆"賬"還上。1991年,馬永順已78歲高齡了,還差近千棵樹。子女們怕他累著,表示全家人上山,幫他在一年內把這筆"賬"還完。當年,馬永順率領全家---三代15口人,高高興興地到荒山坡上營造義務林。奮戰一天,他們栽落葉鬆樹苗1200多株,幫馬永順完成了1000棵欠"賬"。
馬永順的夙願實現了,但他依然造林不止,截至1997年5月,他同家人又栽下落葉鬆4000多株。1994年9月,江澤民總書記得知馬永順的事跡后說:"馬永順很了不起,請代我向他問候!"1998年夏,朱镕基總理親切接見了馬永順。朱總理評價他:"你這一輩子干了兩件好事:當國家建設需要木材的時候,你是砍樹勞模﹔當國家需要保護生態環境的時候,你是栽樹英雄,我們都要向你學習。"
馬永順於2000年2月10日23時在黑龍江省鐵力市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87歲。
[馬永順事跡]
在共和國的英雄譜中,馬永順的名字格外響亮。50年前,他是全國著名的伐樹英雄﹔50年后,他是聞名遐邇的植樹模范。半個世紀以來,他的命運始終與大山緊緊連在一起。
1933年,20歲的馬永順從家鄉河北省寶坻縣頭溝庄來到數千裡之外的東北林區,隻因為聽人說關外好討生活。誰知,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橡子面,還要受日本監工、林區把頭的欺凌和壓迫,一年流血流汗,還常常拿不到工錢。身材魁梧的馬永順古道熱腸,愛出頭替工友打抱不平,吃的苦頭就更多。他的腿上至今還有在那個"綠色監獄"留下的傷疤。
1948年,九死一生的馬永順來到黑龍江省鐵力林業局,由舊日的"臭苦力"成為新中國的主人、第一代林業工人。他滿懷喜悅地投身到社會主義新林區的開發建設中,渾身總有使不完的力氣。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黑龍江林區成為支援國家建設的重要物資基地。當時的伐木工人用的仍然是過去兩人使的大肚子鋸,不安全,採伐效率也低。有豐富採伐經驗的馬永順經過多次試驗,將大肚子鋸改成一人使的彎把子鋸,使安全系數和採伐率大大提高。
冬天的小興安嶺氣溫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山坡上的積雪齊腰深。可在馬永順和工友們採伐的林班小號裡,"下山倒——"、"順山倒——"的喊聲不時響起。馬永順一人就完成了6個人的工作量,創造了手工伐木年產量1200立方米的全國最高紀錄,威震興安嶺。
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職工隊伍不斷擴大,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生產效率受到影響。馬永順就邊伐木邊琢磨,對自己用過的"元寶楂"、"月牙楂"、"對口楂"等10多種放樹方法,逐個進行試驗、比較,總結出一種人安全、樹保險、效率高的放樹方法——"安全伐木法",很快在林區推廣開來。
俗話說,"人巧不如家什巧"。馬永順不僅伐木技術好,銼鋸也有高招。本所的工人找他銼鋸,附近作業所也有人扛著鋸來向他請教。為此,馬永順常常干到深夜。東北森林工業總局便又幫助他總結出一套四季銼鋸法。就這樣,馬永順創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成了全國手工採伐作業的教科書。馬永順也成了名人。1951年,馬永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干勁更足了,多次被評為省特等勞動模范、東北林業總局一等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
談起當年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馬老的情緒十分激動。他挺直腰板,為我們喊了一段勞動號子,聲音高亢而洪亮。無法想象站在我們面前的老人已年近九旬。
馬老動情地說:"我們這兒是紅鬆的故鄉。我當年伐木時,漫山遍野都是又高又粗的紅鬆,有四五百年的樹齡。東北虎、熊瞎子都是我們的朋友。吃飯時,小鳥就圍在周圍叨大伙兒掉下的大餅渣子。可后來,樹砍完了,山空了,鳥也飛走了。"談到這裡,馬老的神情變得黯淡。
過度採伐,使美麗的小興安嶺變了模樣。從伐樹到栽樹,從征服大山到為大山披上新綠---馬永順半個世紀的奮斗歷程,濃縮了新中國林業發展的歷史。
青山常在 永續利用
1959年,馬永順進京參加全國群英會,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馬永順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周總理拉著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國家建設,同時還要多造林,實現越採越多、越採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從那以后,"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八個字就深深地印刻在了馬永順的心中。
伐木時,他想方設法採育結合,保護林中幼樹不受傷害。春天造林季節,他每天清晨上山,趕在上工前和下工后的時間植樹造林。中午,趁工組同伴休息,他又抓緊栽上幾棵樹。在3年困難時期,食品短缺,馬永順上山沒有干糧帶。妻子王繼榮就給他帶些煮熟的土豆。時間一長,馬永順的胃病犯了,人也明顯地消瘦了。場長關心地對馬永順說:"吃不飽,你應該注意身體,不要在業余時間栽樹了。"可他忘不了周總理的囑托,仍然見縫插針多栽樹。馬永順算過一筆賬--這麼多年,他大約採伐了36000多棵樹。他暗下決心,栽的樹一定要超過砍倒的樹,也算是償還欠這片大山的債吧。馬永順就這樣邊砍邊栽,到1982年退休時,還差8000棵樹沒栽。
退休后,馬永順依舊把栽樹這件事放在心上。一次,一位老工人和馬永順開玩笑說:"以前記者報道你踏遍青山人未老。現在再上山看看吧,你把青山都踏光了。"雖說是一句玩笑話,可馬永順的心卻在隱隱作痛。他著急呀!
朋友們勸他:"你過去對林區做了那麼多貢獻,退休了也該好好歇歇了。沒事就去釣釣魚,打打麻將,到工會活動室玩一玩。"可馬永順哪裡閑得住。他總說,我已向大山許了願,不能食言。
那幾年,每到造林季節,馬永順就回到工作過的林場跟營林工人一起上山義務栽樹。林場領導說:"造林現場離林場遠,路不好走,你就在林場前后栽些綠化樹吧。"馬永順拍著胸脯說:"我在山上跑了一輩子,大伙能去,我就能去。"
每當看到樹苗受到損壞,馬永順就有一種撕肝扯肺似的痛。1991年8月的一天,馬永順出去辦事乘車途經建設營林所南山,想起一年前在這裡栽了200多棵樹苗,想上山看看這些樹苗長得怎麼樣了。誰知上山一看,林場被挖了一個大坑,50多棵落葉鬆小樹被毀。馬永順心痛得不得了。
晚上到家,馬永順的臉一直陰著。老伴王繼榮讓他去劈柴,他搬來一塊木頭左一斧子,右一斧子,一會兒就劈成了碎渣。老伴不高興了,說:"劈成渣渣咋燒火!"馬永順沒好氣地說:"木柴劈成渣渣還能看得見,山上樹苗被挖掉了,連渣渣也沒有了。"老伴問清原委,勸他去找領導反映。
第二天一大早,馬永順就來到林業局辦公樓,找到領導開門見山地說:"過去重採輕育,造成森林資源逐年減少。如今我們下大力氣植樹造林。可有的人不注意保護,樹苗給毀壞了,你們當領導的可要管一管呀!"在局領導的督促、過問下,建設營林所所長親自去現場調查,發現樹苗被毀是由於修公路時,工人取土不小心造成的。他們馬上通知修路單位要教育職工愛護幼樹,又通知公路附近的場(所)派護林員管好幼樹。
由於當時正值夏季,造林不易成活。到了秋天,建設所派人在被毀的林地上補植了50多株落葉鬆樹苗。這場"官司"打贏了,馬永順又多了一個稱號---"幼樹的保護神"。
生命不息 造林不止
這麼多年,馬永順一直自稱小馬。因為在1959年群英會上,46歲的他被周總理親切地稱作小馬。稱呼未變,馬永順栽樹的勁頭也絲毫不減。
一次,馬永順到鹿鳴林場造林,踩著倒木過小河時,腳下一滑掉進河裡,被水沖出10多米遠。他拼命游到對岸,手中裝滿樹苗的麻袋始終沒撒手。栽完樹回到家,馬永順發起了高燒。老伴心疼地說:"人不服老不行,你心再盛,身子骨不給你做主了,不如讓孩子們幫你一把吧。"
馬永順眼睛一亮說:"你這主意好!幫我栽幾棵樹事小,讓‘青山常在’的思想在孩子們心裡扎下根事大。"1991年春節,馬永順趁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回家團聚召開了一次特殊的家庭會議。全家決定,從這年起,每年"五一"放假期間,由全家老少三代組成"馬家軍"上山造林。
5月1日這天,馬永順全家三代16口人來到了距鐵力20多公裡的一個荒山坡上植樹造林。為了把好質量關,馬永順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還兼質量驗收員。誰栽的不合格都要返工。這一年,他們全家栽下了1500多棵落葉鬆樹苗。
在馬永順的言傳身教下,"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已經在馬家后代腦海裡深深地扎下了根。馬永順的大兒子馬春山說:"過去我們上山栽樹,就是想幫父親了卻一樁心願。現在我們越來越感到這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小兒子馬春生考慮的似乎更多,他說:"森工企業為什麼這麼危困?根子就在沒有資源上。現在多栽點樹,等森林恢復了,企業的日子就好過了。"
馬家第三代有3個人在外地工作或讀書。每到臨近造林季節,他們就會趕回來參加。
馬永順的小孫子馬立志今年11歲,卻是已有6年造林史的老造林員了。人們問他如何栽樹,他便大聲地告訴你——"刨大坑,栽當中,不窩根,踩實成。"
到去年年底,馬永順全家已義務植樹5萬多棵。
冬季本是伐木的黃金季節,可我們在林區採訪,卻始終沒有聽到電鋸聲。原來,為了改善林區的生態環境,實施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鐵力林業局在黑龍江省林區率先停止了木材主伐,各林場、營業所植樹造林的數量和面積比過去翻了一番。30年前馬永順在鐵力林業局張家灣地區栽下的落葉鬆,如今早已成材。
去年,86歲高齡的馬永順又贏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大綠化標兵稱號,受邀進京參加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慶典。回來后,他興奮地告訴家人:"全國總工會的同志陪我檢查了身體。醫生說我身上的零件沒毛病。趁現在我這匹‘馬’還不算老,我要多栽樹,要給后人留下一片青山。"
(唐維紅《人民日報》2000.02.21)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