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恩華:抓質量、抓效益不能有半點的疏忽 |
|
|
|
 |
抓管理就是抓質量、抓效益,不能有半點的疏忽。執行規章制度必須嚴格認真、一視同仁,隻有這樣,才能保証政令暢通、步調一致,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有了高質量,就沒有疲軟的市場。
——馬恩華
[馬恩華簡介]
馬恩華,一個人們難忘的名字。他以"拼搏"精神,改變了企業的貧困面貌,爭創了全國一流業績。
1963年從青島紡織工學院畢業后,馬恩華被分配到保定國棉一廠工作,其間曾任技術員、車間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高級工程師。1984年出任廠長時,企業處於管理混亂、產品積壓、人心浮動、職工發不出工資的困難時期。看到積壓漲庫的棉布和停轉的紡機,聽到工人們因開不出工資而發出的嘆息,馬恩華心急如焚。
為了企業的發展,馬恩華不畏艱難,敢於創新。他認真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負重奮進,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帶領職工艱苦奮斗。經過10年努力,不僅使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恢復了勃勃生機,而且使企業進入全國同行業一流水平,1994年實現利潤居全國同行業之首,固定資產淨值相當於1984年的10倍。
馬恩華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財富,而他當廠長十幾年間,始終房子面前不伸手,票子面前不動心,任人唯賢不徇情,生活待遇不特殊,最后積勞成疾,不幸病逝。這位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的前河北保定一棉紡織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兼黨委書記,被譽為"社會主義企業家"。
[馬恩華事跡]
馬恩華受命於危難之際,他以企業家的超前意識和多謀善斷的決策,使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起死回生。10年間,企業捧回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優秀政工企業、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國家二級企業等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百余項。
"文革"后的保定,街頭流傳這樣一句話:全國不亂,保定亂﹔保定不亂,企業亂﹔企業不亂,棉紡亂。那時的保定棉紡廠,領導班子三套馬車,管理混亂,全廠生產落后,職工士氣極度低落,有1�3的職工請求調離本廠,青工要求調離的達80%,加之1958年建廠時按"大躍進"方式建廠,其投資隻有其他同等規模企業投資的70%,企業先天不足,產品質量低劣,經濟效益在省內同行業倒數第一,成了保定市的一個"包袱"。1984年下半年工廠倉庫裡3000余萬元產品堆的滿滿當當,而銷售科門可羅雀。車間裡紗錠停轉,布機息聲,飛花滿目,職工三五成群打扑克,工作千頭萬緒。馬恩華決定從促銷盤活資金入手,要給全廠職工吃上一顆"定心丸"。他指出"薄利快銷、無利也銷、盤活資金、啟動生產"。按照他的決策調整產品生產結構,形成產銷兩旺,當年企業盈利800多萬元。1985年春節,職工分到了多年不見的20元獎金和20斤大米后欣喜若狂。
企業要發展,關鍵在后勁。對於保定棉紡廠這個先天不足的企業來說,搞技術改造是增加企業后勁的唯一出路。"七五"期間,他從前紡車間入手,更新改造並條機和粗紗機,在提高設備質量的同時,解決前紡能力不足的問題,充分發揮了細紗機的潛力,年增產棉紗1402噸,增利100萬元,使紡機潛力發揮出來后,又新增144台56英寸織機,把增產的棉紗進行深加工,年增產棉布252萬米,創利228萬元,為技改投入產出形成良性循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技術改造中,馬廠長善於把引進國外一流設備和更新國內先進設備結合起來,少投入、高產出,獲取最佳技改效益。前織設備對織面質量至關重要,所以他決定引進德國和日本自動絡筒機,德國和英國漿紗機,使前織設備性能大幅度提高,由於織軸質量高,用國產有梭織機織仿羽絨布等高檔產品,成本低,售價高,獲得較高的投資效益,同時也為棉布質量的全面提高及品種上檔次創造了條件。
適銷對路的品種和過硬的產品質量是企業佔領市場的通行証,馬恩華諳熟這一道理。抓品種,市場信息反饋是關鍵。他不顧自己身體不適,抱病跑東北、去華南,詳細了解外地紡織品經銷狀況。他邊吃藥、打針,邊談判簽約走訪客戶,每天工作近20個小時,終於使"明星"紗、"君子蘭"布享譽珠江。經過馬恩華的多年苦心經營,如今保定一棉已建立起聯接東北、華北、華東、南方外貿五大市場的信息網絡,給企業以銷售為龍頭,產供銷一體化的決策提供了可靠的市場營銷信息。
為使保定一棉的產品有過硬的質量,他在全廠實施了全面質量管理系統工程,確定了以質量求生存的發展的營銷戰略,在全廠從班組、工段到車間、科室層層建有經濟責任制為核心的質量保証體系,所有上崗員工必須取得質量培訓合格証書,全廠生產一線優一級手率目前已達到95%以上,在全廠建立了42個質量管理點控制關鍵式序的質量,在現場、工藝、操作、設備等基礎管理中得到充分的落實。1988年,保棉創出了歷史上第一個省優、國優"明星"牌紗線,"君子蘭"牌坯布,86%的產品直接出口,年創匯達2600多萬美元。1992年,被紡織工業部命名為"兩紗兩布出口質量先進單位",榮獲"全盤獎"。據統計,保棉10年中共實現利稅4.9億元,為國家創匯1.946億美元。
馬恩華曾這樣說:"保棉能有今天,全憑嚴細實的科學管理。"他博採眾家之長,把企業文化建設,現代科學管理理論同保棉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創造出 獨具特色的"五四三"管理法。這一管理法貫徹以人為本思想,集約束、激勵、教育為一體,通過市場、質量、成本、競爭和與企業共命運五大意識教育,強化安全、質量、組織、勞動四大紀律,提高思想、管理、技術三個素質,開掘職工心中能源,塑造良好企業形象,增台競爭實力。去年11月份,一個銷售包裝用錯,但他們沒把它當成小事,從主管廠長、質檢處長、車間主任、值班長到質檢員和責任者全部被扣罰了獎金。生產調度會上,老馬再三強調:"我們抓管理就是抓質量、抓效益,不能有半點的疏忽。執行規章制度必須嚴格認真、一視同仁,隻有這樣,才能保証政令暢通、步調一致,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有了高質量,就沒有疲軟的市場。"在馬廠長的教育下,工人們認識到:過去我們效益不好,關鍵是管理不行。如今管理嚴一點,產品質量能夠站穩腳跟,取得好效益,職工也得到實惠。"現在保定一棉生產井井有序,車間高空無吊物,地上無落紗,環境無死角,機台清潔。十年的風風雨雨,十年的嘔心瀝血,馬恩華帶領全廠的避工把一個落后的企業改變成為一個全國先進企業,馬恩華的身體卻被拖垮了,超負荷的工作運轉,使他得了重病,1993年2月,他不得不躺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手術台上,胃被切除4�5。
老馬常說:保棉一廠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型企業,在短短的十年裡,實現后來者居上,根本原因不是隻靠了一個人或幾個人,而是靠發揮黨組織的作用,靠工人群眾主體作用,靠各項工作都能按兩手並抓的拍節前進,必須通過黨政工方方面面的合力才能實現。正是基於這一認識,老馬特別注意發揮黨政工整體的合力,一是堅持黨政工聯席會制度。即每周一次的廠長辦公會議,每周一次的行政例會 和每半月一次的生產調度會,都有黨政工負責人參加,一同研究,一同布置。二是實現五同步制度。即:計劃安排同步,組織實施同步,責任考核同步﹔檢查總結同步﹔評比表彰同步。三是實行"一崗兩責制",強化黨員行政干部做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四是制定了《關於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考核內容、考核標准和考核辦法》。把思想政治工作納入企業管理之中,同經濟責任制挂鉤,通過抓崗位責任制的落實,把黨、政、工、團及所有科室緊緊捆在一起。
馬恩華出生在鴨綠江邊,可美麗富饒的三江平原,並沒有給他的童年帶來金色的夢。父親靠給別人打工養活全家幾口人,幼小的馬恩華為了掙錢上學,上山打過柴禾,賣過油條,賣過魚。是新中國讓他讀上高中,讀完青島紡織工學院。國家的培養,這個貧苦農家出生的孩子沒有忘記。畢業時,他在志願書上毫不猶豫地填上:"服從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馬恩華帶著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來到保定一棉。他在工廠干過機修工,當過工段長,車間主任。採訪中,老工人們提起馬恩華泣不成聲:"那是一個好人,他不應該得病倒下呀。"
馬恩華有一個習慣,中午在廠裡吃飯從食堂打回飯來和幾個老工人湊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廠裡的生產經營情況,他從中可以了解生產情況和職工心態,他和職工親密無間。
有一天家在農村的退休老工人在路上碰到老馬,說進城看病辦事難找住處。說者無意聽者卻有心,馬恩華回到廠裡讓招待所騰出20余間宿舍,專門接待退休工人。這次馬恩華又病倒了,廠裡干部職工排隊要到醫院看望他們的好廠長。
馬恩華擔任廠長十余年來,沒有以權謀私,沒有為自己親友辦過一件沾工廠好處的事。老馬的一些親戚在鄉下自己開了小棉紡廠,在前幾年棉紗緊缺時,幾次來想買點廠裡的棉紗,老馬卻一口回絕,而且還要求他們把家裡的機器都賣了不准干這一行。老馬的愛人胡花蕊說:"為了一個公心,老馬把親戚都忘了"。愛人在保定化纖廠上班,有一次別人托她求老馬辦一個工作調動,當愛人怯怯地說了出來,老馬嚴厲地對妻子說:"是你當廠長不是我當廠長,以后凡是正當的事到辦公室研究,在家一律不談,枕頭風在我家吹不動。"妻子理解丈夫的心。一廠之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1988年,他的老父親身患癌症。當時,馬恩華正准備去日本簽訂一個重要合同。看到病塌上衰弱的老父親,他心中十分猶豫:去,於心不忍﹔不去,不僅耽誤技改上馬時間,而且也會失信於外商。父親看透了兒子的心思,再三催促兒子動身:"去吧,廠子的事大。"站在病床前,馬恩華心中陣陣內疚,他嘴唇囁嚅,告別的話怎麼也說不出口。父親吃力地睜開雙眼,輕聲說:"恩華,自古忠孝難兩全。你去吧,我等你。"抹掉奪眶而出的淚水,馬恩華上路了。老人的病日益惡化,昏迷中不停地呼叫著:"恩華……"當馬恩華簽約回來,風塵仆仆趕到父親的病床前,老人已到彌留之際,聽到兒子呼喚,他已無力說話,五分鐘后便永遠離去了。老馬強忍悲痛,在老人逝世后不到4個小時,又坐到辦公桌前指揮生產。
30年相伴的老伴胡花蕊臨退休,不慎將腳扭傷,治療后一時行動困難,需要照顧。當時正值國家二級企業驗收,馬恩華早出晚歸,忙得兩頭難見太陽。他把兒子、女兒和未過門的兒媳動員起來,實行"分工承包制"輪流照顧老伴養傷。妻子傷勢稍見好轉,便柱著拐杖起來料理家務。每看到這一幕,老馬便熱浪擊心,眼圈發紅……他欠妻子太多了。
今年正月十三,馬恩華帶領業務人員又去廣州出差,身穿兩件羊毛衫一件風衣,下著厚毛褲仍感全身發冷,他又一次病倒了,住進了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五月的北京夜晚,星光燦爛,在靜謐的病房裡,老馬躺在病床上思緒萬千。他讓陪護人員拿出全國勞模的獎章,使出全身力氣捧住這枚閃金光的獎章對陪護人員說:"我能為全廠8000多人服務,能把廠子弄到這種規模,能為國家做點事情,心裡感到很欣慰。這次勞模登天安門城樓,我是登不上去了。但我不后悔,我的心已經登上去了。"
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人生觀,一個社會主義企業家的胸懷。 (耿蜀平《中國紡織報》1995.10.16)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