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裕祿: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 |
|
|
|
|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
——焦裕祿
[背景]
蘭考是個重災區。焦裕祿初來時,縣裡原設有一個頗具當地特色的“勸阻辦公室”,但干部們快腿快腳還是堵不住外出逃荒的災民。
1963年元月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臨時召開縣委會。他沒有宣布議程,而是把大家帶到火車站,去目睹成批成批災民逃荒的令人痛心的場面……有著同樣逃難經歷的焦裕祿下了決心,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把蘭考的“三害”治住。他毅然把消極的“勸阻辦公室”改建為積極的“除三害辦公室”,先后抽調了120多名干部、老農和技術人員,組成一支“三害”調查隊,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工作。
許多同志考慮到焦裕祿的病,勸他不要參加野外調查了,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為此,他多次住過老飼養員肖位芬的牛屋,向他討教治沙的“真經”﹔他同新分到林業局的兩位大學生交朋友,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鼓勵他們的泡桐研究。每當風沙最大的時候,也是他帶頭下去查風口、探流沙的時候﹔雨最大的時候,也是他帶頭冒雨涉水、觀察洪水流勢和變化的時候。他就是在這種流動的“辦公桌”上認識了蘭考,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具體方法。
這句話細察其意,就是強調領導者要多動腦筋,重視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隻有這樣,方能取得指導工作的發言權,擬出切合實際的工作方針,說出令人折服的道理。那些不願自己動手起草講話、報告的領導干部,恐怕主要不是因為文字表達水平不高,而是缺乏一種躬行實踐的精神,缺乏對實際情況的透徹理解的緣故。心裡沒數,腦中空空,於是隻能念別人的稿子。焦裕祿的這句話,強調的不僅是領導干部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種革命精神。有對人民負責的高度責任感,有勤政不怠的革命精神,就能把我們的各項工作做得更好些。
[焦裕祿簡介]
焦裕祿,山東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於貧農家庭,1946年1月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本縣區武裝部工作。解放戰爭后期,焦裕祿隨軍離開山東,到河南尉氏縣工作。1953年到1962年,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擔任車間主任、科長。1962年12月,焦裕祿被調到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他上任之后帶領全縣人民進行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瓢潑的時候,他帶頭踏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全縣人民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裡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區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縣委強行送進醫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干部學習焦裕祿忠心耿耿地為黨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同時還刊登了《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隨后,《人民日報》及全國各種報刊先后刊登了數十篇文章通訊,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是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學習的榜樣。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