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劍英: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 |
|
|
|
 |
 | 葉劍英1973年與參加全軍體育運動會的運動員們在一起。 |
|
人生貴有胸中竹,
經得艱難考驗時。
——葉劍英《七絕·題畫竹》
[背景]
葉劍英同志有許多長處,最使我感佩的是,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總能洞若觀火,毫不含糊,機智果敢地作出正確判斷和決策。凡是了解他的人,對此都有同感。
50年代末,在北戴河召開的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同志要我把小組會上的發言加以充實,在回北京繼續召開的大會上再講一次。當我講到舊戲中王佐斷臂“為國家盡忠心,晝夜奔忙”時,幾位同志紛紛插說,毛澤東同志就著葉劍英同志的插話說:我送你一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呂端是北宋人,當過太宗朝的宰相,時人稱之“識大體,以清簡為務”。這“呂端大事不糊涂”,我看劍英同志可以當之無愧。當時我聽了還不怎麼理解,便和幾個同志議論,這是指什麼說的呢?后來才知道,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這句話,主要是指葉劍英同志在長征途中同張國燾分裂主義作斗爭的那件事,也聯系到劍英同志在這次會議上的發言。順便指出,我當時的發言並不完善,是有錯誤的。
1976年,葉劍英同志順應黨心民心,挺身而出,同華國鋒、李先念等同志一起,經過精心籌劃,一舉粉碎了“四人幫”。在這場斗爭中,他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那時,我還在被“管制”期中,得知“四人幫”被粉碎,心中大快。這再一次表現了葉劍英同志作為無產階級政治家,在黨的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在大事面前的深謀睿智與精明果決。不久,葉劍英同志又力主請鄧小平同志出來參加黨中央的領導工作,這都是他為黨和人民作出的重要歷史貢獻。葉劍英同志在一首《題畫竹》的七絕中曾寫道:“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我想,這也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薄一波《經得艱難考驗時——憶葉劍英同志》《人民日報》1989.08.10)
[葉劍英簡介]
葉劍英,原名葉宜偉,1897年出生於廣東梅縣農村一個小商人之家。他5歲時入私塾,學習之余還要做繁重的家務勞動。在入三堡學堂、東山中學時,除文史詩詞成績突出外,他又兼習軍事體育,尤精劍棍。日后他文武全才,正是在此時打下的基礎。
中學畢業后,葉劍英當過小學教員,依僑鄉的習慣於19歲時到馬來西亞謀事。因受歧視和遭資本家欺壓,他憤然於1917年回國考入雲南講武堂,想走從軍強國之路,自改名劍英。
兩年半后,葉劍英以全校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他謝絕挽留,返鄉入粵軍任參謀、炮兵教官,並曾在1923年陳炯明叛變時,親自操炮向叛軍開火,以掩護孫中山脫險。后他任旅參謀長、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團長、副師長,北伐戰爭中因立戰功升少將師長。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共政變時曾拉攏他,葉劍英卻拋棄每月可得上萬薪餉的地位,趕到武漢向中共提出入黨申請,並得到周恩來批准。
1927年秋,葉劍英接受黨的指示返回廣州,在國民黨軍張發奎的第四軍任參謀長,暗中掩護由“C.P分子”(共產黨)和“C.Y分子”(共青團)為骨干的教導團籌劃的起義。同年12月,廣州起義爆發,他任紅軍副總指揮。翌年,他赴蘇聯入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原中山大學),系統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1930年秋,葉劍英回到上海,與劉伯承等一同翻譯了蘇軍的條令。翌年春,他進入贛南根據地,在毛澤東、朱德領導下負責參謀部,后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委會的首任參謀部長。繼劉伯承之后,葉劍英成為人民軍隊的第二任總參謀長。
1932年,葉劍英與劉伯承對調,任紅軍學校校長。長征中,他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前敵指揮部參謀長。他曾因向中央報告張國燾分裂黨的企圖,后來受到毛澤東高度贊揚。到達陝北后,葉劍英任一方面軍參謀長。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任八路軍參謀長。由於他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同周恩來、董必武並稱為“中共外交三騎士”。
1941年,葉劍英從重慶回延安主管總參謀部工作。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上當選中央委員,隨后再赴國民黨統治區,任美、國、共合組的軍事三人小組的中共代表。1947年,他率軍調部最后一批人返回延安,隨后去晉西北任中央后方委員會書記,負責對轉戰陝北的毛澤東、周恩來所率的中央機關實施保障。
1949年北平解放后,葉劍英為中共中央派出的首任北平市長。同年秋,他又任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率干部南下,廣州解放后,任市長兼廣東軍區司令員。1953年,他調回北京,主管軍訓等工作,並任軍事科學院首任院長。“文革”后期,老帥中間隻有他在位主持軍隊工作。1976年10月,葉劍英坐鎮指揮,一舉粉碎了禍國殃民的“四人幫”。
在新的歷史時期,德高望重的葉劍英曾任黨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員長,后來他因“身欲奮飛兮病在床”,主動提出退出領導崗位。1986年逝世,享年89歲。
正如毛澤東對葉帥的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