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榮臻:要善於與人共事,不要強加於人 |
|
|
|
 |
要善於與人共事,不要什麼事都以自己想法為標准而去與人相爭。真正原則性的分歧,必須討論清楚,是與非要明白。工作上的意見分歧,有時也可爭辯,但要心平氣和,不可盛氣凌人。至於個人之間一般性的分歧,最好採取“和為貴”的態度。因為誰是誰非很難說清,大多是由於個人經歷、性格、愛好等等不同造成的。朋友間的這類差異產生的分歧,隻能互諒互讓,互相尊重,以“和為貴”的態度來解決。
——聶榮臻
[背景]
聶帥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對人對事,他都講究黨的原則,絕不搞人情交易,絕不看風駛舵,絕不迎合勢頭。最令我們難忘的是: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后,在組織悼念活動中,有中央首長守靈的安排。輪到聶帥守靈時,恰巧他的心臟病發了,不能參加,於是讓秘書代他寫報告向中央請假。當時由於江青還是主席夫人,向中央寫報告時最后加了一句話——望江某人節哀多保重。聶帥看了,讓把這句話立即勾掉。他說,我就是向中央請假,不要寫那麼多。這一句話使我們深深地感到聶帥的剛直不阿,令人由衷欽佩。在“四人幫”其勢洶洶的年代,老帥這種態度,足見其為人之耿直。另一件對我們教育很深的是:1975年冬,周總理病情嚴重,“四人幫”更加猖獗,在全國掀起了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高潮,小平同志的處境很困難。有的同志就不敢去見小平同志。聶帥知道后批評說,小平同志還兼著總長嘛,中央沒有免他的職,為什麼不去向他請示報告工作?總理逝世后,聶帥在去北京醫院向總理遺體告別完了,特意轉到東郊民巷,為的是看望住在那裡的小平同志。可惜小平同志當時開會去了,未見到。這一事實同樣証明聶帥為人的耿直坦蕩。
聶帥的耿直坦蕩是一貫的,對人對己,要求一貫都是很嚴的。遠的不說,就說1992年初吧。聶帥想放大一張毛主席像片挂在自己辦公室。我們代選了兩張供他挑選:一張是毛主席辦公照,一張是毛主席同幾位元帥觀看空軍飛行表演照。老帥看后隻選了前一張,說后一張毛主席和他並排站著,還是側身像,沒有突出毛主席。我們解釋說,這是在機場看飛行表演,你正向毛主席匯報情況,旁邊還有賀老總、羅帥,很自然嘛。但聶帥始終強調,在他的辦公室裡隻能挂突出毛主席的照片,不能同時突出他。並且重復地說這是原則問題,不能忽略。
聶帥的耿直還表現在,他日常遇到的問題,總要認真研究思考,從不人雲亦雲,隨聲附和。也不因有某些因素而輕易改變自己的觀點。但是他非常注意組織原則,在中央對某一問題有了決定,或有了統一的看法時,就絕不再講個人的不同意見,也不暗示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聶帥為人又是很厚道的。楊成武同志說,1967年毛主席在研究出席“八一”建軍節招待會人員名單時,談到聶帥。毛主席說“聶榮臻是個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同志1985年在寫給聶帥的祝壽詩中也說:“一生厚道人稱贊,千秋風流一元戎”,可見聶帥的厚道是公認的。1992年初,聶帥與外孫女談心時還教育她待人要厚道,要懂得如何尊重別人,誠懇待人。隻有待人以誠,人家才能與你以誠相見。這就是相互尊重,就是謙虛謹慎。聶帥還說,要善於與人共事,不要什麼事都以自己想法為標准而去與人相爭。真正原則性的分歧,必須討論清楚,是與非要明白。工作上的意見分歧,有時也可爭辯,但要心平氣和,不可盛氣凌人。至於個人之間一般性的分歧,最好採取“和為貴”的態度。因為誰是誰非很難說清,大多是由於個人經歷、性格、愛好等等不同造成的。朋友間的這類差異產生的分歧,隻能互諒互讓,互相尊重,以“和為貴”的態度來解決。聶帥這一語重心長的談話,就是一位厚道人的寫照。 (聶榮臻辦公室工作人員 《人民日報》1992.06.14)
[聶榮臻簡介]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於四川江津縣。他8歲入私塾。后人高等小學,1917年夏考入江津中學。在校內,他接觸到《新青年》等雜志,曾與同學相約“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五四運動爆發后,他因參加抵制日貨運動被校方勒令退學。恰逢當時四川勤工儉學運動迅猛發展,他決定到西方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1921年初,聶榮臻到達法國,在那裡結識了周恩來、蔡和森、陳毅、鄧小平等人,成為志同道合的戰友,思想上也從“實業救國”轉變為信仰共產主義。1922年,他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他來到莫斯科,進入東方大學學習,后來與葉挺等人被秘密派往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培養的寶貴軍事人才。
1925年,聶榮臻回國后,先在黃埔軍校政治部任秘書兼政治教官,北伐戰爭開始后任廣東區委軍委特派員,負責傳達黨的指示和調配干部。1927年南昌起義前夕,他協助周恩來做了大量准備工作,特別是成功地組織了以葉挺獨立團為基礎的第二十五師,參加南昌起義。同年12月,聶榮臻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並身先士卒戰斗在第一線。
廣州起義失敗后,聶榮臻赴上海轉入地下,負責軍委的日常工作。他終日兜中揣一張月票在市內奔走,還練就一身跳電車甩掉特務盯梢的本事。1931年底,他進入江西瑞金,不久任紅一軍團政委。作為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率領這支紅軍主力南征北戰長達五年。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聶榮臻任第一一五師副師長,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參與指揮了平型關大戰。此后,他率2O00多人進入五台山區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半年多就將部隊發展到4萬人,建立了毛澤東稱贊的“抗日模范根據地”。1944年8月,聶榮臻赴延安出席“七大”。抗戰勝利后,他繼續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后擔任華北軍區司令員,領導了華北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后,聶榮臻曾任北京市市長、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等職。
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56年11月,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后又擔任國防科委主任。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先后試驗成功了“兩彈”(核彈、導彈)“一星”(人造衛星)。
1992年5月14日,這位共和國僅存的一位元帥,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93歲。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