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林:甘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
|
|
|
 |
甘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李林《讀木蘭辭有感》
[李林簡介]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6年出生於福建閩侯縣,幼年隨養父母僑居印尼爪哇。14歲時,李林毅然回國求學,她先后在福建集美中學、浙江杭州中學學習,1935年春轉到上海愛國女中就讀。一年半后,考入北平民國大學政治經濟系。
李林在上海、北平求學的時候正值中國的多事之秋,她和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一道,投身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在上海愛國女中讀書時,她曾寫下了充滿愛國激情的《讀木蘭辭有感》,抒發了“甘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決心。1936年12月12日,為抗議國民黨政府在上海逮捕救國會的“七君子”,北平學聯組織了一次規模很大的示威游行。游行中,李林擔任民國大學學生隊伍的旗手,由於與前來鎮壓的警察搏斗,頭部受傷。不久,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南洋回到國內,后來又從繁華的大城市奔赴雁北抗日前線,這就是李林在祖國的危難時刻為自己選擇的道路。1936年夏,李林在離開上海前往北平時,曾對好友高慧芳說:“我這個秀若的名字與這個時代和我的個性不太符合,你看改個什麼名字為好?”高慧芳說:“你敬佩列寧,我看就用列寧的中文譯音——李林吧!”自此,李秀若便改名為李林,以表示她對革命導師列寧的敬佩和追隨。
1936年12月間,李林離開北平到太原,進入犧盟總會辦的軍政訓練班第十二連,后來又為女生連——十一連的秘密的黨支部書記。十一連前后有女學員190多人,她們來自全國16個省份,真可謂名副其實的娘子軍。
軍訓班結束后,李林曾在太原、大同工作。后來,她堅決要求重返雁北平魯山區開展武裝斗爭。1937年秋,日寇逼近大同,李林奉命撤回太原。當她過了雁門關到陽明堡時,遇到山西省委派到雁北的雁北工委書記趙仲池、犧盟雁北游擊隊司令員梁雷等同志,李林再三請求,與他們一起到雁門關外去開展抗日工作,終於被批准留了下來。這樣,她就背了一支六五步槍來到了平魯縣。
敵人鐵蹄將至的平魯縣,環境十分惡劣。
1940年4月下旬,敵人從同蒲、平綏線調集大量軍隊,分兵三路猛扑洪濤山區,對我根據地腹地發動第九次掃蕩。這次敵人出動8000多人,來勢凶猛,規模空前。
4月25日晚上,我雁北地委、專署、六支隊共1000余人,從洪濤山腳下向平魯老城方向轉移。為掩護部隊,李林指揮警衛連邊打邊撤。正在這個時候,南北兩邊山頭上的敵人一齊壓了下來。經與地委負責同志急商后,李林帶騎兵,順溝向東沖殺,目的是吸引敵人的兵力,以保証一部分機關人員向西突圍,另一部分機關人員和訓練班就地隱蔽。
李林一馬當先沖在前面,身體幾乎直立馬上,雙手左右開槍。他們很快突破了第一道防線。
敵人被李林的騎兵打昏了頭,誤以為李林是突圍主力,慌忙調轉兵力向東面增援,姜勝帶著人趁機翻過了南山。
敵人發覺上了當,馬上回頭用機槍火力將李林等人壓在溝底。李林悄悄摸到敵人機槍側面,雙槍齊發,敵人的機槍頓時啞了。溝底的戰士們立即策馬而起,殺出一條血路,突破了第二道防線。隻要他們再繼續向東沖過去,就可以安全突圍了。這時,卻從南山方向傳來了激烈的槍聲,李林馬上判斷出是姜勝一批人還沒有完全突圍出去。她馬上帶著騎兵又返回南山。從敵人背后射去一陣密集的子彈,敵人慌忙調轉火力對付李林。李林估計姜勝已完全突圍以后,才帶兵轉身向東進行第三次突圍,而此時,鬼子兵已經如潮水般向他們涌來。就在沖到村后的羚羊山時,不幸戰馬中彈,李林從馬背上摔了下來。這時她身邊兩名戰士相繼犧牲,自己右腿中彈,胸部也受了傷,但依然戰斗不止,斃傷敵人數名,以致敵人隻好對她遠射,不敢近前。最后,李林從腰間抽出了一支小巧的八音手槍,鎮定地掃了一眼:手槍裡僅有一顆子彈。這時,李林感到腹部一陣劇痛襲來,那是三個月的胎兒在動。她下意識地用手撫摸了一下疼痛的腹部,用左手扶著土圪塄,咬緊牙關,猛地站立起來,將手槍對准自己的喉部,從容地扣動了扳機……年僅24歲的李林壯烈殉國。
為了緬懷這位抗日女英雄,數百名軍民召開隆重的追悼大會,在洪濤山邊東石湖村的高山腳下建墳立碑。
李林這位愛國歸僑女青年為國捐軀,黨和人民給予她很高的評價。李林犧牲不久,中共中央婦委從延安發來哀悼唁電,當時延安的《中國婦女雜志》、重慶的《新華日報》等許多解放區和大后方的報刊都發表了她的英雄事跡。中共晉西北區委機關報《新西北報》發表的《悼李林同志》的文章說,李林同志英勇殺敵、壯烈犧牲的“偉大壯舉,真可動天地而泣鬼神,造成中華民族英雄的光榮典型!”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