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克誠:當前最大的危害就是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 |
|
|
|
 |
官僚主義表現在很多方面,我認為最普遍的、對工作危害最大的就是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據我觀察,這種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從上到下,層層存在。現在工作效率低,這是主要原因。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現在貫徹得很不理想、很不得力。……為什麼不敢負責呢?就是怕困難,怕出錯,怕得罪人,怕丟烏紗帽!這種情況除了領導體制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我看根本的問題是,我們黨內確有一些人革命意志衰退,把戰斗性丟掉了,在那裡做"混世魔王"。這是我們黨風不正的基本原因。
——黃克誠1980年11月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一次座談會上的講話
[黃克誠簡介]
黃克誠,1902年出生於湖南永興縣一個貧寒農家,小時在家讀私塾,靠全家族湊谷子才能到縣城讀高小,1922年考上免費的衡陽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他在校讀到馬列主義書籍,並於1925年加入了共產黨,隨后受組織派遣赴廣州入中央政治講習所。翌年,他被派往北伐軍中搞政工,在戰斗中晉升上尉。1927年夏國民黨反共后,他回鄉找黨組織,翌年初參加湘南暴動。同年春,他隨朱德的部隊上井岡山,任團長,不久因山上供應困難奉命率湘南農軍返鄉打游擊。隊伍被打散后,他到軍閥部隊中開展工作。1930年初,進入鄂東南蘇區,在紅五軍任大隊政委。
在由紅五軍擴編成的紅三軍團中,黃克誠幾度任師政委,又幾度因反對肅反擴大化、反對盲目打硬仗而被撤職,但他仍一直兢兢業業,艱難地走完了長征。
抗日戰爭開始后,黃克誠敏銳地發現,為遷就國民黨而在八路軍中取消政委制會造成嚴重惡果,於是就向中央建議恢復政委。他隨后被派到徐海東領導的三四四旅任政委,指揮了正太路以北和晉東南對日寇的一系列作戰。在永年戰斗中,他被日軍包圍,因瓦斯中毒一度昏迷,被搶救脫險后率部沖出。此后,他又帶領三四四旅挺進淮北、蘇北,發展成為兵力達7萬人的新四軍第三師。抗戰勝利后,黃克誠建議:不管蘇軍同意不同意,都要進軍東北,隨后又率三師主力3萬多人北進。部隊到達冀熱遼后,他又力主避免決戰而先開創新根據地。此后,他任西滿軍區司令員,又任東北軍區后勤部長、第二兵團政委。
遼沈戰役結束后,毛澤東鑒於黃克誠能提出獨到見解,任命他主持接管天津。1949年秋,他回到故鄉湖南擔任省委書記。1952年,他又奉調回軍隊,任總后勤部部長、副總參謀長。1955年,他被授予大將軍銜。1958年,他再任總參謀長,負責軍委日常工作。
1959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受到錯誤的批判。對此,黃克誠表示不平。有人提醒他,隻要揭發並劃清界限便可解脫。他回答:“落井下石也得有石頭,可我一塊石頭也沒有。我決不做誣陷別人,解脫自己的事!”隨后,他被批斗和撤職降級,經過一段閑居后改任山西省副省長。“文革”期間,黃克誠又被關押審查,並被拉去為彭德懷陪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二十年前廬山會議的冤案得以平反,黃克誠又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此時,他年近八十,雙目失明,仍大力撥亂反正,並嚴肅告誡紀檢干部要敢於在太歲頭上動土,敢於從老虎口中拔牙。后因身體日衰,他主動向中央請退。1986年,黃克誠去世,其一生剛正令人永懷。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