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度  追求卓越

2022年10月22日06: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工程師正在實驗平台上做產品測試。
  俞智君攝

  今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

  2400毫米氣墊式連續熱處理生產線在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正式點火啟動。圖為首台(套)氣墊爐。
  受訪單位供圖

  內蒙古通威高純晶硅有限公司廠區裡的精餾塔。
  受訪單位供圖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電裝車間裡,電裝操作員在制作電纜。
  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安全性評估值已達到0.99996的國際先進水平﹔大力矩稀土永磁電機轉速可達萬分之一度每秒﹔自主研制的晶圓激光切割裝備1小時可加工10片6英寸以上晶圓,成品率達99%……這一連串的數字,是中國精度的最佳注腳。

  致廣大而盡精微。

  正是一群執著專注、一絲不苟的“大國工匠”,鑄就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中國精度。他們在每一次對精度的追求中,展現著腳踏實地的作風和匠心獨運的智慧。

  邁向新征程,正需要這樣的精度,正需要這樣的精神。

 

  激光照亮產業路

  本報記者  范昊天

  走進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半導體面板激光智能裝備生產車間,隻見一台台激光裝備排列整齊,工作人員正在控制面板前調試設備、測試性能。比頭發絲還細、還薄的玻璃,在激光切割下,也能“毫發無損”地精准成型。

  “激光作為先進的加工利器,在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鄧家科說,無論是在顯示面板、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工業制造,還是在深中通道等大國工程的建造中,都有這些激光裝備的“隱形力量”。

  “在一個6英寸的晶圓上有6000多顆芯片,傳統切割效率低,並且容易破裂。”鄧家科舉例介紹,華工激光自主研制的晶圓激光切割裝備,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1小時可以加工10片6英寸以上晶圓,成品率達99%。

  華工激光的母公司——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激光工業應用的先行者、領軍企業。經過多年的自主創新和科研攻關,該公司的產品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歐洲市場全覆蓋。

  華工科技的發展成就,是武漢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激光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光谷是中國激光產業發源地,在激光器、工業激光加工設備等領域具有強勁競爭力。

  今年3月20日,武漢東湖高新區發布湖北東湖科學城激光產業集群規劃,將實施產業空間優化、產業規模倍增、創新能力躍升、核心產品攻關和服務能力強化五大重點工程,推動實現激光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規劃提出,到2025年,湖北東湖科學城規模以上激光企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到2035年,打造萬億級激光產業集群。

  

  載人“神箭”飛行穩

  本報記者  劉  峣

  今年以來,火箭設計師錢航的工作一直處於滿負荷狀態。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的型號設計師,他和同事們正在為中國空間站的發射任務忙碌著。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執行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四號的發射任務,發射成功率達100%。這一中國航天的載人“神箭”,就出自於錢航所在團隊之手。

  載人火箭,安全可靠是第一位。“一個零件的設計好壞,就能左右整個火箭的成敗。”錢航說,“我們必須安全可靠地把航天員護送到太空中。”

  為了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長二F火箭專門設計了逃逸系統。一旦運載火箭拋整流罩前發生重大危險,逃逸飛行器會像“拔蘿卜”一樣,帶著返回艙飛離故障火箭,並為航天員返回著陸提供必要條件。

  為了確保逃逸系統絕對可靠,錢航和同事們用精益求精的工作,為航天員打造出守護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進,目前長二F火箭的安全性評估值已達到0.99996的國際先進水平。

  這一載人“神箭”的背后,凝聚著幾代中國航天人的智慧與奉獻。“隻要能確保任務成功、安全,我們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二F火箭副總設計師劉烽說。

  目前,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已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靜待升空。“每一個航天人都滿懷激情,我們已經做足了准備!”錢航信心滿滿。

 

  精深加工克難題

  本報記者  李  縱  鄭  壹

  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冷軋制造中心的生產車間,一台長達300多米的氣墊爐正高速運轉。

  記者見到曹偉偉時,這位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設備運保中心的副經理正在調試設備。“這套自主研發的氣墊式連續熱處理生產線,投產后每年可增加鋁薄板產能5萬噸,帶動鋁精深加工產業鏈增加產值15億元。”

  航空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薄板用材對表面性能要求近乎苛刻,不能有一點瑕疵,而氣墊爐所生產的薄板因其穩定的性能被廣泛應用。

  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冷軋制造中心經理趙啟淞說:“氣墊爐可以利用空氣將薄板吹起來,使其保持平穩漂浮狀態,並以均勻的溫度進行熱處理,避免出現上下抖動等影響產品性能和質量的情況。”

  今年7月1日,2400毫米氣墊式連續熱處理生產線正式點火啟動。“這一項目可以有效解決高精鋁薄板等新材料熱處理裝備‘卡脖子’問題。”趙啟淞告訴記者。

  “這一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我們對人才與技術的大力投入。”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何克准說,“我們擁有一支高水平研發團隊,並與北京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等院校開展合作,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船舶等領域。今年上半年,一系列高附加值產品的比例顯著提升。

  近年來,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以創新驅動發展,實現了關鍵裝備技術的自主可控。“未來,我們將繼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向鋁精深加工行業世界一流企業奮力前行!”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韋強表示。

 

  工業重鎮謀轉型

  本報記者  翟欽奇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稀土高新區的包頭長安永磁電機有限公司裡,技術人員正在對一台剛下線的大力矩稀土永磁電機進行測試。“這台永磁電機轉速可達到萬分之一度每秒。”長安永磁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錦智自豪地說。

  “近5年來,公司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均超過20%。”蘇錦智告訴記者,“‘十三五’以來我們累計投入科研經費2200余萬元,建設了創新平台,與高校緊密合作,產學研合作能力顯著增強。”

  在如今的包頭,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一個日益現代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正在形成——無人駕駛礦用自卸車實現批量化使用、50噸級純電動礦用車正式交付使用、4×2純電動無人駕駛平板運輸車定位精度達厘米級,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裝備產品不斷涌現。

  位於包頭市昆都侖區的內蒙古通威高純晶硅有限公司裡,廠區干淨整潔、廠房排列有序、精餾塔巍峨聳立,一個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正在加緊生產。主控室內,45名主控人員正調整設備的裝置參數。

  內蒙古通威高純晶硅有限公司總經理袁中華說,多晶硅是光伏產業的重要原料,曾幾何時,中國高品質晶硅嚴重依賴進口。袁中華帶領團隊先后5次調整技術路線,為實現高純晶硅的中國制造而不懈努力。

  近年來,包頭形成了集科技、人才、金融及其他要素保障於一體的全方位政策支持體系,已實現通用設備、專用設備、汽車制造等裝備行業8大門類全覆蓋。

  (賈婷婷參與採寫) 

 

  小衛星有大創新

  本報記者  何欣禹

  今年8月10日,16顆“吉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創下了單次發射“吉林一號”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至此,“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70顆。這也意味著,它的數據獲取和信息服務能力將顯著提升。

  2015年,坐落於吉林省長春新區的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衛星”)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吉林一號”。這顆衛星重420千克,成本8000萬元。

  對於長光衛星來說,要想實現持續發展,需要降低成本,研發出低重量、低功耗、高指標的衛星。長光衛星的技術人員就此展開了一系列科技攻關,突破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如今,衛星單體重量已大幅下降。”長光衛星副總經理王棟介紹,衛星的重量降低,運載成本也隨之減少。過去發射一顆星的費用,如今可以發射10顆星。“減重”后的衛星並不降質,分辨率始終保持在高水平。

  長春新區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第17個國家級新區,從一開始就把創新作為集約化、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成為創新創業的沃土,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在這裡蓬勃發展。

  “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我們創新創業的干勁更足了!”王棟說。

(責編:趙欣悅、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