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十九大专题报道

解放日报评论员朱珉迕:悟透新时代 方有新作为

首席评论员 朱珉迕

2017年10月22日09:12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悟透新时代 方有新作为

党的十九大开幕以来,“新时代”三个字早已红遍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蕴含重大历史意义,亦引出面向未来的一系列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

连日来的学习讨论中,许多代表谈及过去五年,都会引述一句话:“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个进程并不会随着新时代到来而落幕,相反,解决的难题愈多,对进一步克难的期待就愈大。

也正因此,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比以往更需要坚持,更需要奋斗。我们需要意识到,进入新时代,并非进入一个简单的时间区段。“新时代”是基于历史进程的结果,更意味着一种当下状态,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需要以新的方式呼应新时代。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这是个并不复杂的命题。但何以作为、如何作为,个中颇具深意。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说,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其实对今天的任何问题,这三种“想法”都是大忌——改革远没有到“差不多了”的时候,相反越到后面要啃的“骨头”越硬;树立新理念,转换发展动能,亦不能“松口气、歇歇脚”,不然越到关键处,越容易功亏一篑。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没有“见好就收”的道理。

新时代需要好状态。“接续奋斗”“勠力前行”,就是一种必备的精神状态。这是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时最本质的遵循。但新时代的好状态,也有不同以往的新内涵——除去起码的拼劲和耐力,它更需要新观念、新方法、新眼光、新思维。

新时代之“新”,一个方面就在于情况之新、问题之新。时代的问题总是变动的问题,变动的问题需要用变革来作答。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越来越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越来越需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先前延续数十年的主要矛盾此番改写,是十九大作出的又一重大判断。新的矛盾,源自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既在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也在于人的结构、人的特征、人的诉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今天的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何况,即便在“物质文化生活”层面,需求都在不断变化。能不能看到这些变化、读懂这些变化、正视这些变化,直接决定了新时代能否拿出新作为。

这也正是十九大报告强调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背后,是一整套从观念到能力的全方位更新。这种更新,需要绵延举国上下的各个层级,宏观到一项大政方针的制订,中观到一个公共政策的调整,微观到一次基层实践的展开,懂得诉求何在、变化何在、目标何在,并以正确的方式作出正确的响应。

这种更新,需要破除很多“不适应”、改变很多“不习惯”,需要革除陋习偏见、需要突破陈旧思维。往具体里说,今天的经济发展再不能粗投乱放,而必须实现动力转换;今天的公共决策再不能一意孤行,而需要充分听取民意;今天的民生供给再不能自说自话,而应当懂得需求“痛点”;今天的基层治理再不能单边起舞,应当善于群策群力;今天的文化传播再不能生拉硬拽,而应当润物无声……如此种种,都是新时代需要的应答。而悟透个中变化,新时代里方有新作为。

(责编:唐心怡、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十九大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别推荐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
    直通十九大
    党报天天读
    海外看十九大
    学习词典
    我是共产党员